每个人的一生中,总会遇到几个特别的人。他们陪你走过最灰暗的岁月,也见证你成长的每一步。他们不是亲人,却比亲人更懂你;不是恋人,却愿为你挡风遮雨。对我而言,李视界就是那样的兄弟。 他叫李视界,别人都叫他“视界哥”,听起来像个外号,其实那真的是他的名字。他父亲取这个名字的时候说:“希望他以后能有更广的眼界,看到不一样的世界。” 第一次见他是在初中。那年我刚转学,性格又闷又拧,课间永远一个人坐着看书,像个自闭患者。没人注意我,只有李视界,一脸傻笑地走过来,说:“哎,新来的,想不想下课一起踢球?”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,阳光、豁达,和谁都能打成一片。可谁也想不到,就是这个总是笑呵呵的家伙,家里早早出了变故。他母亲生病多年,父亲常年在外打工,他几乎是一个人撑起了家里的天。 有一次我问他:“你不觉得累吗?每天还笑得像个二百五似的。” 他笑了笑说:“当然累啊。但不笑的话,日子不是更难过?” 我那时候第一次意识到,真正的强大,不是没经历过苦难,而是在苦难里,还能开口说笑,还能善待他人。 高考前的那一年,我们俩常常一起去图书馆复习。每次我想偷懒,他就会盯着我:“你说咱俩这种普通人,不读书还能靠什么?” 我没话说。他说得对。我们不是天才,没有背景,也没有捷径可走。唯一能靠的,就是咬着牙往前冲。 他成绩不算拔尖,但拼命程度是出了名的。有一次模拟考考砸了,他在走廊上坐了一整夜。第二天什么都没说,继续读书。我问他怎么一点都不气馁,他说:“失败没啥可怕的,怕的是我就这样认了。” 后来我们考上了不同的大学,他去了外省的一所理工类高校。我读文,他读工,我们的联系也慢慢变少了。可每次回家,我们都会见一面,喝酒、吹牛,一聊就是大半夜。他告诉我,他课余做兼职、送外卖、做程序接单,还自己学了剪辑和视频拍摄。 我问他:“你这到底是在读书还是在打仗?” 他说:“我想试试,自己能不能靠双手活出点名堂来。” 他毕业那年,别人还在四处找工作,他已经靠做短视频和软件接单养活了自己。起初赚得不多,但足以维持生活。后来他开始创业,租了一间小屋子做工作室,天天熬夜拍片、剪辑、写方案。没人看好他,连他家人也觉得他在“不务正业”。 但我始终知道,他不是瞎折腾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看见世界、创造视界。 他拍的第一个爆款视频是在一个凌晨发的。他讲了一个普通人在城市打拼的故事,不煽情、不刻意,配乐也很克制。结果那条视频三天涨粉十万,后台几百条留言,很多人说:“谢谢你,说出了我不敢说的辛苦。” 我知道,那不是运气,那是他熬过无数个夜晚之后应得的回报。 再后来他开始做品牌、搞社群、写书,还被邀请去大学演讲。我们重聚那次,我调侃他说:“行啊,视界哥,你现在是真有‘视界’了。” 他一边喝酒一边说:“我其实还是那个在图书馆熬夜的小子。只是现在,我能把我的苦和希望,用视频说出来了。” 我听完,心里泛起很多情绪。原来真正了不起的人,从来不是一飞冲天的天才,而是那个明明无数次想放弃,却还是坚持把路走完的普通人。 李视界是我见过最普通也最不普通的人。他没有什么奇迹发生,也没有被命运格外眷顾。他就是靠一股韧劲,一点一点从泥里爬出来,抓住了自己的光。 而我之所以佩服他,不只是因为他成功了,而是他从来没丢掉自己的善良与热忱。哪怕现在身边有了光环,他依然会抽空回母校做志愿讲座,依然会帮朋友们推项目、写文案、设计封面。他从不高高在上,总是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,也总愿意拉一把仍在苦海里挣扎的人。 他让我明白了一件事:兄弟之间最好的成就,不是谁混得多风光,而是看着彼此一步一步往上爬,然后在某个清晨或深夜,拍着彼此肩膀说一句:“你看,我们都没白活。” 李视界,是我的兄弟,是我敬佩的人,更是我人生这段旅途中最真实的榜样。 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话:“我们都不是天生的赢家,但别怕,我们一定能赢。” 现在的我,把这句话送给正在拼命努力的你,也送给未来的我们。 愿你我都能在各自的“视界”里,越走越远,越活越亮。